斯德哥爾摩的中午11點45分,正是北京時間的下午5點45分,跨越6個時區,卻隔不斷一份共同的等待。
隨著托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里克和阿齊茲·桑賈爾摘得諾貝爾化學獎,今年的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的“上半場”落下帷幕。
斯德哥爾摩的秋天,從波羅的海吹來的風讓這里煥發出北歐城市特有的風韻,而在來自全球的目光里,屬于這座城市的這段秋天的時光閃耀著屬于科學的金黃色。
天涯共此時,當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人們,都用不同的語言說著一個發音相近的詞——諾貝爾,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這個已有115年歷史的獎項,人類將錯過什么、失去什么。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命名的,他因發明炸藥而聞名于世,一生卻在為戰爭給人們造成的恐懼而擔憂,特別是炸藥的威力。他生前立了一份遺囑,將自己的財產全部用來設立一個基金,每年以獎金的形式,獎勵那些在前一年里為人類事業做出最大貢獻的人。
在諾貝爾遺囑公布之初,瑞典國內輿論一片譴責之聲,他也因為沒有把巨額遺產捐贈給瑞典,而被貼上了“不愛國”的標簽。甚至還有政客指責,諾貝爾設立獎金支持個別杰出人物,無助于社會進步。
好在經過諾貝爾遺囑執行人的堅持,瑞典國王終于在1898年宣布諾貝爾遺囑生效,瑞典國會后來也通過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如今,115年過去,諾貝爾留下的財富已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鼓舞著全球科學界不斷勇攀高峰,拓展著人類認知的地平線。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屬于寄生蟲疾病治療,我國女科學家屠呦呦也憑借對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的研究獲獎,實現了中國諾獎歷史性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減少人類死亡的科研領域,一直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關注熱點,由于傳染病是人類的一大“天敵”,早期的獲獎者大多都來自這個領域。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勵了中微子振蕩的研究,這也是粒子物理這個“諾獎寵兒”第19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爸形⒆佑匈|量”這項重大發現也對之前的18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建構起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帶來挑戰。而回顧諾獎歷史,突破、顛覆正是其固有的關鍵詞。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屬于基因修復領域的研究。正如頒獎詞中所說,3名獲獎者在分子領域繪制出了細胞如何完成DNA修復及保護遺傳信息,他們的工作為活細胞功能的認知提供了基礎知識,研究成果在未來可以為癌癥治療提供巨大幫助?;厥装倌?,106次頒發的諾貝爾化學獎中,獲獎最多的正是生物化學領域,有50次與該領域相關??梢哉f,鼓勵傳統學科的交融共通早已成為諾獎的一大特色。
不管是生理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學科不同,但諾貝爾獎卻看重的是科學研究帶給人類的福祉,以及科學研究不斷認識自然、探索宇宙的努力實踐。正如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的獎章圖案中,醫學天才為了給生病的女孩解渴,正在收集從巖石上涌出的水,而她的膝上放著一本打開的書……人類疾病和痛苦的消除,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都是諾貝爾獎極力倡導的科學的意義和宗旨。
當初被部分瑞典人質疑“不愛國”的諾貝爾獎,也早已實現了穿越國家和種族的情感升華。今年的諾貝爾獎自然科學方面的獲獎者,就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加拿大、瑞典、土耳其等東西方不同的國家。在諾獎自然科學之外的另一個領域——文學,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馬爾克斯摘得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正是書名煥發著滄涼感的《百年孤獨》。諾獎的火種也已薪繼百年,而屬于全人類的這筆精神財富卻讓科學研究不再孤單,也讓人類以科學之名共同攜手并肩、不再孤單。郭興華(責任編輯:吳元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