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追尋“間諜之都”的別樣風情)
近日有外媒報道稱,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最大間諜中心。間諜活動專家調查顯示,目前這里至少有7000所間諜機構,堪稱“間諜之都”。但奧地利安全部門人士介紹,全球范圍內被冠以“間諜之都”稱號的不止維也納一家。從二戰至今,已經有數座戰略位置微妙的城市成為間諜活動的集散地。
歐洲三大“諜都”
自1946年冷戰開始后,北約組織與華約集團就不斷在歐洲大地上演你死我活的間諜戰。兩個陣營的情報人員在號稱“中歐心臟”的柏林、布達佩斯和維也納各為其主,展開全方位較量。這3座城市也成為冷戰時期的“歐洲間諜之都”。
在這3座城市中,維也納以“竊聽天堂”聞名。從1945年到1955年,這座城市被英、美、法、蘇4國分區占領長達10年。比鄰而居的中央情報局、英國軍情六處以及蘇聯“克格勃”紛紛在此設立分支,高峰時期活躍在這里的各國間諜多達2萬人。
西方間諜的活動主要圍繞著維也納帝國飯店進行,那里是當時蘇聯占領軍司令部所在地。英國軍情六處組織“白銀行動”,從維也納郊區挖掘地道,找到蘇軍司令部的電纜進行竊聽。后來,中央情報局也參與進來,美、英聯手擴展“白銀行動”,建立多條“竊聽專線”,不僅了解了奧地利蘇占區的狀況,也知道了蘇聯其他方面的外交政策,比如朝鮮戰爭時證實鐵托與斯大林分裂,美軍可以放心從歐洲抽調兵力,投入朝鮮戰場等。
駐維也納的蘇聯間諜則利用近距離接觸的機會,積極策反美、英情報人員,并且取得不小成績。比如1984年成功策反中情局高級特工愛德華,利用其提供的情報,破獲了美國在莫斯科的間諜網,號稱中情局“最有價值資產”的蘇聯科學家托爾卡切夫(曾向美國提供了大量蘇聯飛機和導彈技術情報)因此落網。
如果說雙方在維也納的情報活動打了個平手的話,柏林秘密戰的勝利則可歸“克格勃”所有。
作為東西方冷戰最前沿,雙方情報組織當然不會放棄對柏林的爭奪。不過很多情報史學者認為,西柏林是“克格勃”策反美軍最成功的地方。
1949年,他們策反了代號為“喬治”的美軍軍官羅伯特·約翰遜。后者向“克格勃”提供了1600頁機密文件,其中包括軍用密碼表、美國核武器生產情況、美軍作戰計劃等高度絕密情報。
另一名被策反的重要人物是中情局駐西德情報站“首席間諜”科帕茨。此人不僅向蘇聯提供了美國在柏林間諜網的詳細情況,還親手把一名中情局間諜灌醉后,送到了東柏林“克格勃”總部。
冷戰初期,匈牙利社會主義政權相對來說不是很穩固,大量美國間諜趁機涌入布達佩斯。這里于是成為美蘇間諜戰的另一個主戰場,雙方情報機構曾罕見地在這里大打出手。
1956年,中情局制定了代號“紅襪子-紅帽子”的秘密計劃,企圖動用秘密軍事力量,慫恿并支持布達佩斯暴動。但“克格勃”及時截獲了這份計劃,決定予以反擊。當年10月23日,布達佩斯果然發生動亂。中情局秘密向暴亂分子運送武器,提供情報支援。但在“克格勃”引導的蘇軍坦克面前,動亂最終被平息。
地中海畔的兩座間諜名城
作為連接歐亞兩大洲的樞紐,伊斯坦布爾一直受到世界各國關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國家的間諜都活躍于此,出沒于飯店、酒吧、咖啡館等場所,從事秘密情報交易。這個夾在歐亞大陸之間的城市因此成為世界著名的間諜活動中心之一。據稱,這里最多時聚集著17個國家的間諜,情報人員總數不少于一萬。
據說,長年混跡于此的間諜很多都互相認識,有時候兩個敵對國家的間諜在酒吧碰見,還會坐在一起聊聊天。他們都喜歡到一個名為“蛇坑”的酒吧活動。
伊斯坦布爾作家羅賓稱,當時有一名間諜很有才華,“他甚至會寫歌,《噓!寶貝,我是間諜!》就是其中一首。他常常在鋼琴上彈奏這首歌?!边@首歌很快在伊斯坦布爾廣為傳唱,在這座城市引發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間諜文化熱?!爱斆绹閳箢^子走進公園、旅館的舞廳時,樂隊就會彈奏這支曲子,”羅賓說。
伊斯坦布爾的間諜文化吸引了不少驚險小說作者和電影編劇,他們以這里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個撲朔迷離的故事,比如007系列的《俄羅斯情書》《黑日危機》等。
不過,浪漫和輕松無法掩蓋間諜活動的陰險狡詐,伊斯坦布爾表面的和睦下暗流涌動?!爸灰绣X,你可以在這里買到任何東西—毒品、槍炮、科學家、甚至病毒,當然,還有人命,”有人描述這座復雜的城市。二戰時一名常駐此城的記者曾把這里稱為“各種陰謀詭計和暗殺活動的中心”。
冷戰期間,中情局在伊斯坦布爾附近設立了一個監聽站,竊聽和監控蘇聯的一舉一動。1960年,在蘇聯領空被擊落的U2飛機飛行員鮑爾斯,就是從附近的因吉爾利克空軍基地起飛的。
北非城市卡薩布蘭卡也是一座因諜戰而聞名的城市。二戰中,特殊的政治、軍事地位,使這里成為同盟國與法西斯諜戰斗法的重要據點。電影《卡薩布蘭卡》的熱映,又使這里的諜戰蒙上浪漫色彩。1943年初,盟軍在此地召開卡薩布蘭卡會議,決定于當年攻占西西里島,迫使意大利投降,從而使該城被再次寫入史冊。
布拉格,一塊磚頭能砸中兩個半間諜
布拉格歷史上也是一座間諜出沒的城市,只是冷戰期間在蘇聯控制下,被維也納和柏林取代,間諜活動漸趨平息,不過仍保留著一座神秘的加爾塔飯店。
冷戰期間,這座各國外交官和商賈下榻的飯店,每間客房都安裝了先進的竊聽設備,客人說的每句話都能被藏身地下60英尺(約18米)的監聽站內的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報人員聽得一清二楚。
飯店工作人員說:“有一位上世紀80年代曾在這座飯店工作的經理,他說那時飯店的地下室是個禁地,任何人不得(從飯店內部)進入。但是每天卻有人從飯店外部進入地下室,不過就連他也不清楚這些人整天在下面做些什么?!?/p>
1998年,這座該國情報史上的標志性建筑被正式解密并開始對外營業。而此時,布拉格也再次成為間諜活動中心。
一位捷克歷史學家稱:“中歐地區的間諜活動一直很活躍,比如上世紀50年代的維也納、上世紀60年代的柏林。而今天,布拉格的間諜實在太多了?!苯菘朔撮g諜部門負責人在形容這里的間諜之多時曾形象地說:“在布拉格街頭扔下一塊磚頭,就能砸中兩個半間諜—兩個是外國間諜,還有半個是情報販子?!?/p>
據介紹,活躍在布拉格的除了披著外交官外衣的傳統間諜,更多則以外國留學生、交流學者或企業主、記者等身份出現。他們更專業、更不容易被外界識破,連捷克反間諜部門負責人都感嘆真是“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