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慶時期,歐洲法國與沙俄正在鏖戰,歐洲大陸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大戰。當時清朝人口約3.6億,如果清朝放100萬人口到黑龍江、吉林(清朝最北方,比現在的黑龍江和吉林大得多,包括庫頁島),沙俄還能長驅直入嗎?
歐洲大國中,法國曾有希望統一歐洲,在十九世紀(1801-1900年)初,拿破侖時期的法國確實有機會統一歐洲。拿破侖的人生最高目標,可能就是統一歐洲。
看到法國如此強勢,歐洲其他列強如英國、沙俄、普魯士于1806年組建第四次反法同盟,結果普魯士慘敗,首都柏林也被法軍攻占。之后數年,拿破侖在歐洲橫掃千軍如卷席,到了1812年,除了沙俄,拿破侖已經征服歐洲其他大國,或將其打到不敢抬頭。
為了進攻沙俄,拿破侖組建一支約由61萬組成的軍隊,浩浩蕩蕩穿過廣闊的東歐平原。與之同行的,還有20萬頭拉糧草的牲畜,以及10多萬“充滿斗志”的馬匹。
1812年,法國大軍渡過流經今白俄羅斯、立陶宛、俄羅斯飛地加里寧州的涅曼河,而沙俄在此之前就為這場戰爭做了準備。這場規??涨扒揖哂袣v史意義的大決戰,決定了俄國以及整個歐洲人民的命運。有一種看法認為俄法之戰是黑吃黑,就像兩股道上混的勢力爭奪地盤而發生的打架斗毆,談不上誰正誰邪。
法軍是遠道而來,糧草運輸就是一個大難題,非戰斗消耗太大。沙俄知道法軍肯定是“資糧于敵”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堅壁清野,把沙俄西部的糧草能割就割,不然就一把火燒掉。沙俄還有一個天然盟友,這就是東歐的寒冷天氣。沙俄的緯度要高出溫潤的法國不少,法軍要戰勝沙俄,必須速勝,越拖越對法國不利。
拿破侖是一代天驕,豈能看不出這兩個弊端?他當然希望用閃電戰解決沙俄,一百多年后的希特勒也知道這兩個問題,但依然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剛開始,法軍的三板斧確實有效果,俄軍在法軍的凌厲攻勢下節節敗退,連首都莫斯科都放棄了,當然是主動放棄,城中百姓已先一步撤離。莫斯科周邊及以東地區的戰略縱深非常大,足夠主場作戰的俄軍周旋,但這對尋求俄軍主力并殲之的法軍來說,卻幾乎是場噩夢,因為他們拖不起。
戰事的進展果如俄國人預料的那樣,法軍越打越沒脾氣,士氣大盛的俄軍發動反擊,在別列津納河等戰役中痛打法軍,法軍主力被殲滅。
如果拿中國歷史對比,這場俄法之戰非常像東晉十六國的秦晉淝水之戰。苻堅統一北方后,進攻東晉,結果慘敗,前秦土崩瓦解,苻堅被殺。拿破侖的運氣好不到哪里去,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勝利后組織盟友追擊,在1814年4月迫使山窮水盡的拿破侖投降,然后流放,再經滑鐵盧之敗,法國的驕傲逐漸落幕,死于大西洋上一個孤獨的小島。
歐洲因為這場影響巨大的俄法之戰開始洗牌,但在遙遠的東方,名字稱為大清的那頭獅子還在沉睡,還沉迷于小農經濟的繁榮中。
1812年是清仁宗嘉慶十七年,朝中沒什么大事。但在農歷四月,嘉慶帝提到一件事,說吉林人口過于稀少,千里無人。
與此同時,關內的八旗人口越來越多,生計日艱,嘉慶帝決定把那些閑散的旗人送到吉林種地,以確保清廷在吉林的統治。此時的清朝依然不愿意讓大量中原人進入東北耕種,還是把東北當成清王朝的自留地。中原萬一有事,旗人還可以退回東北,做第二個后金。
清末東北人口稀少,這是沙俄能輕易掠奪外東北一百多萬肥沃黑土地的重要原因。
清朝順治時期剛入關,有很多地方還沒控制,只有約四萬千萬人??滴鯐r期達到七八千萬,雍正時期八九千萬。乾隆在位時間長,天下太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達到3.13億。嘉慶十七年(1812年),也就是法國與沙俄開始大戰之時,清朝人口達到3.62億。
事后諸葛亮而言,以清朝總人口3.62億而言,如果放100萬人口到吉林,對中原影響不大,北方也不會出現幾百俄軍就如入無人之境的情況,或許清朝還真能守住庫頁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