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來了。
在一眾新片中,《我和我的父輩》一直是觀眾談論最多的影片。
大眾對這部電影充滿期待的同時,也有諸多疑問。
比如這是沈騰、章子怡首次執導電影,他們的表現到底如何?
比如張藝謀時隔24年再演電影,他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
再比如,上映之前有人說吳京這次幾乎就是提前拍了部《戰狼3》,贊譽很多,那《乘風》真實質量到底如何?
近期《我和我的父輩》舉辦了第一輪超前點映,影片的神秘面紗終于揭開,所有的疑問也都有了答案。
我們先看影片在各大平臺的點映口碑。
在購票平臺貓眼上,想看人數超28萬,點映評分9.5分,在國慶檔已出分的新片里是評分最高的。
在淘票票里,點映評分9.5,也位居國慶檔新片第一。
影片的大V推薦度達到了94%,同樣是國慶檔新片第一。
比起口碑評分,網友們的評論更值得一看。
有觀眾評價:有一種腎上腺素連飚3小時的感覺。
有觀眾表示:自己被馬麗鍛煉那個場景“笑吐了”。
有人說:每一個故事都好笑且催淚,還提醒觀眾要帶好紙巾。
有人坦言:正式上映后,自己還會去影院二刷甚至三刷。
也有觀眾看完影片后對“父輩”很有感觸:對父輩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們不善言辭,卻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人。
從點映口碑來看,《我和我的父輩》的品質認可度很高。
皮哥也在第一時間到影院觀看了完整影片,最直觀的感受是,這部電影笑料確實足。
這其中最值得一說的當然還是觀眾極為熟悉的“沈馬組合”。
這次繼《神筆馬亮》之后,在《我和我的父輩》中,“沈馬組合”再次合體,帶著麻花喜劇特有的風格,演繹了篇章《少年行》,確實讓人從頭笑到尾。
馬麗依舊是那個“強悍”的母親,一言不合就操起拖鞋對親兒子一頓教訓,拿拖鞋的動作更是熟練到不用多看一眼。
沈騰的出場方式也很特別,他是這樣出來的……
因為孩子的事,沈騰飾演的未來的機器人和馬麗飾演的媽媽產生了交集,兩人初次見面的時候,馬麗在小區樓下的鍛煉方式可謂刷新了觀眾的認知。
看到沈騰的第一句:“這是喜歡cosplay呀!”一句話直接炸翻全場。
除了依舊穩健的“沈馬組合”,徐崢《鴨先知》篇章的笑點也很密集。
比起開心麻花的催人大笑,徐崢的市井幽默是那種慢慢給你撓癢癢的好笑,每一個場景都讓人全神貫注。
從剛開始兒子在教室朗誦作文《我的爸爸》,念念有詞地說著:“我的爸爸叫趙平洋,他的頭很大?!?/span>
到廠里倉庫堆滿了一屋子賣不出去的藥酒;
再到一堆“狗頭軍師”為拍廣告“獻計獻策”。
《鴨先知》的笑點一直在慢慢積累,它會等到一個點,然后全面爆發。
故事中有一段蒙太奇,是徐崢和兒子假扮路人在公交車上“做廣告”的段落,兩人你一句我一句最后被賈冰飾演的“老對頭”揭底,整個“交鋒”過程讓人笑到肚子痛。
跟《我和我的祖國》及《我和我的家鄉》一樣,《我和我的父輩》并非只停留在一種情緒上,就如同下面這位觀眾說的,電影中有非常多不同的情緒。
其中最明顯的一個,還是感動。
笑點與淚點齊飛,一直是“國慶三部曲”最為人期待的特點,我們在大笑中體會今天的幸福,也會在感動里回味父母那一輩人的艱辛和浪漫。
淚點集中在吳京的《乘風》和章子怡的《詩》里。
吳京和吳磊扮演的是冀中騎兵團的一對八路軍父子,兒子桀驁不馴,擔任團長的父親操碎了心。
“你爹我對得住天下人,我對不住你娘??!”
那是一個戰亂的年代,作為一個軍人,選擇了國就很難再顧及家,這也是兒子一直記恨父親的原因。
但吳京飾演的馬仁興知道,自己兒子性子烈的外表下,不僅是個好軍人,還是個真漢子。
當遇到日本鬼子掃蕩,在兒子和老百姓之間,馬仁興做出了這輩子最艱難選擇的時候,全場的觀眾都跟著揪心。
在他拿起槍發起沖鋒的那一刻,兒子終于懂了父親的艱難,也懂了父親舍小家顧大家的犧牲精神。
當百姓被安全轉移,所有人都在村口盼著兒子歸來的時候,只有一匹馬的身影孤零零出現。
舐犢之情此刻在馬仁興心里翻滾,他沒有在戰友面前落淚,只身走到了蘆葦蕩,失聲痛哭。
這也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動容的時刻。
相比于《乘風》中軍人熾熱的情感,章子怡在《詩》中帶給觀眾的感動,就像一首“詩”一樣悠遠綿長。
與運載火箭固體和液體燃料打交道的科研活動,本身就是在刀尖上行走,一點小小的意外和疏忽,都容易奪走生命。
沙漠里的工作者們對自己的孩子幾乎全都是“放養”式的,直到有一天,兒子發現自己的爸爸很久沒有回家,卻還一直堅持給自己寫“詩”。
章子怡飾演的母親,吃飯時依舊會擺上四副碗筷,一切生活和工作照舊,可沒人理解,她心底里到底承受著多重的傷痛。
一個雨夜,秘密被兒子發現,母親告訴兒子,“我可能也會死”,那種克制下的微微啜泣看得人撕心裂肺。
為了祖國的運載火箭事業,她不僅要承擔起父親和母親的雙重責任,還要默默忍受無法吐露的悲痛和壓力。
最后,當所有匯聚的情感一瞬間釋放的時候,影院的觀眾無不哭成淚人。
在《我和我的父輩》中,無論是笑還是淚,無論是開心快樂還是壓抑悲傷,所有的感情都是一以貫之的。
它勾連著我們父母一輩在大家和小家之間的取舍,它牽引著父母輩們在面對家和國之間矛盾時的抉擇。
沒有國,哪來的家,而他們笑著哭著,犧牲著奉獻著,為的就是我們,就是后世,就是未來。
網上的眾多評論中,不少觀眾還將目光落在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這四位自導自演的核心主創身上,認為他們和各自故事“風格適配度”很高。
事實也的確如此,看四個故事的屬性,在中國找不出第二套更加適合這四個故事的導演組合了。
吳京的軍人范兒太足了,因為自己導演和主演軍事題材作品的緣故,吳京在觀眾心里就是實打實的硬漢形象。
這次他在故事《乘風》中飾演冀中騎兵團團長,一出場就有戰斗年代軍人的樣貌和精氣神,那一聲“打信號彈”的怒吼更是讓皮哥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硬漢柔情,他和吳磊飾演的父子在交流感情的時候,也有那種特別的“中國式父親”不善表達、外冷內熱的特點。
在吳京的帶動下,吳磊和魏晨都表現出了足夠的硬漢和軍人氣質,一眼看去就是合格的八路軍戰士。
故事《詩》中,章子怡的表演依舊很穩,她的情緒拿捏太到位,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細微的肢體語言,就能瞬間將情緒傳遞給觀眾。
黃軒保持著做父親和做愛人的溫暖,片中他和章子怡的互動很是溫馨。
正因為這種愛情太過美好,故事結尾處,章子怡強忍淚水的畫面,不知道有多少觀眾比她先哭出來。
除了演員身份,此次《詩》這個故事,是章子怡的首次導演作品,皮哥驚嘆于她駕馭故事的能力。
就像一首詩一樣,《詩》在章子怡的執導下,頗有悲情的浪漫主義色彩,從頭到尾娓娓道來,雖然沒有濃烈的情感烘托,也沒有快節奏的劇情,但足夠給人內心深處帶來沖擊。
另外一位首次執導電影的沈騰也沒讓觀眾失望。
這部《少年行》依舊還是觀眾熟悉的“開心麻花”風格,很擅長在普通生活中挖掘觀眾意想不到的包袱,他和馬麗的搭配仍是熟悉的味道。
從充電到小區里的“要命式”鍛煉,從胡子被吹飛到4S店買車,每一段都重擊在觀眾笑點上。
皮哥還注意到,此次沈騰全程沒有任何表情,遮住了以往的鋒芒,頗有些“冷面笑匠”的氣質,完全可以說是對他之前表演風格的一種突破,不知道他是怎樣強忍著拍完整個故事的。
另一位喜劇導演徐崢的發揮同樣出色,徐崢對“市井幽默”的理解確實很深,他能在不經意間就讓觀眾發笑,是那種經歷過、體會過的笑。
不可否認的是,《我和我的父輩》中,四位導演都在各自的領域發揮出了最好的專業水準。
一張票享受四種極致的觀影感受,簡直加量不加價。
眼尖的觀眾已經看出來了,為了能將多種情感及風格通過故事表達出來,《我和我的父輩》集結了中國最棒的那一批演員。
陣容之強大,完全不亞于“國慶三部曲”前兩部。
在徐崢的《鴨先知》故事中,一線實力派演員將近20位,韓昊霖、宋佳、歐豪、陶虹、賈冰、沙溢夫婦在之前預告中的表現就已經備受期待;
章子怡的《詩》中除了黃軒外,也有海清、彭昱暢等好演員的加盟;
吳京的《乘風》中,張天愛、李光潔、余皚磊的角色塑造也讓我們眼前一亮;
沈騰的《少年行》里,艾倫、辣目洋子、常遠、張小斐的喜劇表現也足夠精彩;
除了這些“中青少代”演員外,《我和我的父輩》中的每個篇章,還有一些真正“父輩”級的老戲骨演員,給觀眾帶來了彩蛋般的驚喜。
《乘風》是講騎兵團的故事,《亮劍》中騎兵連連長孫德勝的扮演者江水,也登陸大銀幕,再演抗日騎兵,簡直讓這部軍旅神劇的老粉熱淚盈眶。
《鴨先知》里,張藝謀時隔24年再演電影,一句臺詞一個眼神,盡顯老戲骨風采。
《詩》中,陳道明在故事結尾的驚喜亮相,詮釋著兩代航天人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不懈努力。
《少年行》中,老戲骨李雪健最后以科學家的姿態登場,幾句臺詞中氣十足,一位為祖國奮戰多年的老科學家形象,這就出來了。
用父輩級演員點父輩的題,不得不說,《我和我的父輩》這些彩蛋,埋得高明。
雖然電影分為四個故事,但作為中國人,我們其實能明顯感受到貫穿整個電影的主軸。
在觀眾的評論中,皮哥看到有很多評論點到了這一主軸。
電影名為《我和我的父輩》,其實并不是狹隘的“父母輩”,更不是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父親和母親,而是從四個時空、四個維度,將“父母輩”的概念拓展到近代歷史畫卷里,引出曾經為新中國奮斗和犧牲的親切先輩們。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父母一輩,他們都是在父輩母輩的照顧下長大,在父輩母輩奮斗的精神基礎上,開拓、進取、建設、發揚的。
順著時代的脈絡,《乘風》中是犧牲自我的抗日精神;
《詩》中為了祖國航天事業無私奉獻的兩彈一星精神;
《鴨先知》里勇于創新的改革開放精神;
《少年行》中不懼艱難勇敢追求未來的偉大夢想精神。
四個故事,四種情感,它們互相銜接,相輔相成,勾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它們都是中國精神的一份子,都是先輩們為我們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
還有位觀眾說得好,每一個中國人看這部電影,都能找到一種情緒共鳴。
皮哥觀看影片時,對此也深有體會。
這種共鳴,一方面是小家的,家庭親情血脈相連,家族精神淵遠傳承;
另一方面,則是家國的,是只有我們中華民族骨子里才有的情感,它們熾熱而真實。
比如《乘風》中冀中騎兵團的故事,改編自真實事件,團長馬仁興確有其人。
騎兵團在抗戰時期讓敵人聞風喪膽,在保家衛國的同時部隊大部分戰士也英勇犧牲。
看《乘風》,你是不是仿佛看到了這支已經消失,但曾經英雄的隊伍?
《詩》的故事,其實有千千萬萬個兩彈一星功勛佐證。
黃軒飾演的研究員用肉眼觀察爆點,當時以生命和血肉為代價獲取數據,支撐我國兩彈一星計劃的科學家,數不勝數。
我們熟知的“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就是因為有一顆核彈沒有成功引爆,他第一時間去落點收集碎片分析,結果受到致命輻射才不幸患癌,離世時才剛過62歲生日不久。
那個年代,為了國家付出一切,不惜生命,絕不是一句口號。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根本無法想象,我們的“父輩母輩”,為了今天的生活付出了多少。
當然,講父母輩的本質,實際上也是在講每一代中國人,一代代了不起的中國人前赴后繼,中國才能有今天的強盛,而我們要做的,則是接好父母輩這一棒。
它讓我們看到那些我們看不見的,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然后追尋著父母一輩的足跡,沿襲著正確的道路,秉承著同樣的精神,一直走下去。
就像《詩》中海清飾演的女兒一樣,父母都是從事運載火箭固體燃料方向,她長大后成為了一名航天員,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把《詩》寫在了無垠宇宙。
中華民族,因此生生不息。
這也正是電影《我和我的父輩》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
“國慶三部曲”已成每年國慶中國人的固定節目,9月30日,《我和我的父輩》全國上映,屆時大家一定要帶著自己的家人一起欣賞這部電影。
我們的父親母親看到它,肯定會更有感觸。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