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很多的父母,他們特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說話總不是不顧及,問原因,一直認為,孩子那么小,又不會聽得懂。
可事實上,小孩子雖然小,可他們對于媽媽的聲音已經有初步的判斷了,并通過綜合的判斷來自我分析父母說話的意思。而進入周歲后,相當多的孩子甚至已經能夠理解爸爸媽媽說話的意義了。
總之,對于小孩子來說,我們成人永遠不要低估。下面就是一個小寶寶關于說話能力的階段性表現,家長們一定要了解:
一、六月齡以內
對于六月齡以內的小寶寶們來說,他們自然還沒有與他人說話的能力,但并不代表寶寶不在嘗試著與成人溝通。他們會主動發聲,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她們通過各種形態的表現讓媽媽注意到自己的存在。
除了嘗試用聲音吸引,他們還能分辨得出成人的語言情緒。含義好的,我們會發現寶寶笑的咯咯咯,含義不好的時候,孩子的表現會是不好高興的,發愣的,甚至的哭泣的。
因此,不要以為,在小寶寶面前,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地亂說話,而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并保證孩子模仿的是自己和家人之間最值得孩子學習的交流方式。
二、十月齡以上
孩子的十月齡到一周歲之間,是孩子聽得懂大人說話的階段,他們可是能分析得出成人說話的意思了,所以,這時候家長說話更是要注意,就連指桑罵槐的話都不要說。
你瞧,小朋友雖然小,可是他們的能力可見一斑,當家長的一定不要小視。
在說話上,這些事項要注意:
1、少用疊詞
什么喝水水啊,吃飯飯啊,這些疊詞別亂用,孩子需要的不是可愛的表達方式,而是正確的能夠應用于社會環境中的語言。
2、錯誤用語
一些網絡用語乍一聽挺萌,挺有意思可是對孩子說就是對孩子的誤導。比如,寶寶的粑粑(爸爸)在哪里?再比如,我就是那只大腦斧(大老虎),啊嗚!等等,這些錯誤的發音,和網絡用詞一樣,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影響孩子以后語言的發音。
總之,一個家庭好好說話是一種影響,慎言更是一種智慧,真心和孩子年齡大小沒有關系。
另外,除了孩子的聽話能力,家長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說話能力。一些家庭語言環境復雜的家庭,孩子的聽力都特別厲害,日后學習語言的能力也會高于其他的孩子。
當然,別只讓孩子聽,還要鼓勵孩子跟著成人多交流多溝通,有人互動還能真正調動起孩子的語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