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 作者:大獻張
◎ 編輯:馬戲團長
◎ 全文約32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 本文首發于【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眼看全球暖化造就近幾年夏天的洪水滔天,廣大藍星人總以為能迎來一個暖冬。誰料天氣預報顯示,今冬仍像去年那樣,大概率出現拉尼娜現象。屆時,無情的老天爺一陣陣寒流持續輸出,再打北半球人一個措手不及。
◎ 冰火兩重天
尤其是那些被迫接受低碳生活的斷電地區,正在苦熬沒有空調的秋老虎,又將面臨不知道多冷的隆冬。被寒冷支配的恐懼,與被斷電束縛的屈辱,要不斷回憶起,回憶起。
問題來了,在同樣缺電少炭的古代,沒有空調暖氣的古人怎樣熬過寒冬?
◎ 御寒的凡爾賽模式
網文中的古代御寒取暖神器,多數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的專屬。其中相當一部分,離不開燃燒產生的熱能。
學會用火是人類邁入文明大門的標志,中原王朝的古代貴族以遠古的烤火堆為技術基礎,開發出了花式取暖設備。在眾多的中原王朝凡爾賽取暖設備中,壁爐可謂歷史悠久,考古人員從秦代咸陽遺址就發現了它的存在。
◎ 秦漢櫟陽城三號城壁爐遺址。西安日報
到了漢武帝時期,皇宮里出現了一種更為舒適、安全的取暖設施——溫室,后來溫室又發展成為更為高級的暖閣。它的原理與農家土炕類似,但是炕內傳來的溫暖可以遍布全屋,可謂是土炕的plus、原始的地暖。
貴族還不忘用傳統醫學來強化溫室的保溫效果。鑒于花椒具有“溫中散寒”的神奇功效,家里有礦的貴族們壕無人性地將它涂滿墻壁。
《西京雜記》及《太平御覽》引《漢宮儀》載“溫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墻上還掛有大雁羽毛做成的帷幔,地上鋪放著來自西域的毛毯。到了兩晉南北朝,花椒涂墻不再是皇室專屬,《世說新語》就講述了巨富石崇花椒涂墻的凡爾賽故事。
◎ 暖閣結構示意圖
時至唐宋,伴隨人類對煤礦進行開采,煤也進入溫室的燃料清單?!堕_元天寶遺事》提及西涼國進貢瑞炭,根據文中描述的特征可以推斷,瑞炭可能就是煤。
與此同時,科舉制的確立與完善為庶族地主階層的興起打開通道。富裕的平民士大夫們也可以用上低配的取暖設施。比較常見的是手爐、足爐,采用兩層隔熱,內層放入燒炭生熱,堪稱原始版暖手寶。
◎ 陶暖硯 澎湃號@上海長寧
甚至還發展出了一種能燒炭的硯臺——暖硯,不僅能取暖,還可以防止墨汁凍結。暖硯一般用陶、瓷、銅制成,結構有點類似如今酒席上帶加熱底座的湯蠱,只不過下面的匣子里裝的是炭,而不是酒精燈或蠟燭。
◎ 《胤禛行樂圖冊·圍爐觀書》頁,清,絹本,設色,縱37.5厘米,橫30.5厘米。本幅為十六開冊頁之一。畫面描繪胤禛(雍親王)身著漢族文人服飾,手捧書冊專心閱讀,足下是熱氣騰騰的火爐。自古以來,嚴酷的寒冬一點都不會影響凡間的天上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僅能在室內怡然自得的飲酒看書,待到天氣晴朗,還能觀賞冰上游戲
◎ 《冰嬉圖》卷,清,絹本,設色,縱35厘米,橫578.8厘米。冰嬉是一種帶有節令特色的體育活動。清代宮內有冬季冰嬉的習俗,并將其視為“國俗”,乾隆皇帝說“冰嬉為國制所重”。每年從八旗官兵中挑選“善走冰”的能手入宮訓練,冬至到“三九”時在西苑冰上舉行冰嬉?;实勐释豕蟪嫉惹巴^看,賽后皇帝分等次,恩賞銀兩。此圖中描繪的冰嬉地點應該是金鰲玉蝀橋(即今北海橋)之南的水面,表演的是轉龍射球項目。畫面上右側眾人簇擁的就是皇帝華麗的冰床。
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盞》中安利了一番他最愛的爆款“暖硯爐”:其基底與普通暖硯類似;頂部左側是硯臺;頂部中間凹陷用于架筆,防止沾了墨汁的筆被凍硬;頂部右側開有小口,形同灶臺,可將水杯或酒杯置于其上加熱保溫。這樣的設計相當具有創意。
到了清代,炭匣與硯池間還增加了水屜,防止加熱過度留下安全隱患。
◎ 壕無人性的妓圍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除了種類繁多的取暖設施,凡爾賽們還可以使用各式毛皮制品來保暖。其中,達官貴人們公認動物腋下毛皮最為柔軟舒適,所以才有“集腋成裘”一說。
而比動物毛皮更為壕無人性的取暖方法則是人肉取暖。
《開元天寶遺事》載,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竟然讓妙妓充當人肉暖手寶,一到冷天就將咸豬手伸進她們懷里,還厚顏無恥地稱之為“香肌暖手”;同為玄宗弟弟的申王李撝也有類似的怪癖,遇上冷天就命宮妓圍成一圈、緊密相挨,充當人肉擋風墻,稱為“妓圍”;玄宗的舅哥楊國忠也有的一拼,出行時會選婢妾中身形肥大者,排成人墻走在前面擋風,稱為“肉陣”。
◎ 熬冬天的極難模式
相比于達官貴人們的花式凡爾賽御寒,廣大底層人民取暖模式更可謂是智慧的結晶,他們用思維的創新突破技術與經濟的瓶頸,在有限的條件下,想出各種辦法避免熱量流失。
作為凡爾賽溫室的對應版,條件較好的底層人民往往能用上更為原始的火炕火塘。不過,缺乏煤炭的他們只能用秸稈稻草、甚至牛馬的糞便當作燃料,反倒是森林資源豐富的老少邊窮,能勉強偷砍來一些柴火(PS: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王土上生長的樹木自然屬于皇帝的財產,所以伐木也是一種犯罪)。
◎ 湯婆子
后來,一種俗稱“湯婆子”的便攜式取暖用品出現,并在晚近一些的時代,進入了富裕平民階層的家中。
唐代白居易《別春爐》有云“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詩句中的“溫爐”便是此物,它類似于今人用的暖水袋,是一種可以儲存熱水的銅制圓壺容器,現在仍在一些傳統習俗保留較好的地區被人們使用著。
如果條件允許,平民階層還會借助酒、姜茶一類的飲品驅寒,趁熱飲用效果更佳。相比于壕無人性的花椒涂墻,這種辦法能為更多人消費得起,即使在今天也仍舊存在這種習慣。
在衣著方面,中原王朝的底層人民相對于歐亞大陸的其他地方更為凄慘。
由于缺乏相應技術,底層人民只能長期穿著麻、褐織成的衣物,這類衣物的透氣性良好,夏天穿著非常舒適,但是一到冬天就無法保證良好的用戶體驗。
更為悲慘的是,底層人民可能連御寒功能極差的麻褐都穿不起,《詩經·秦風·無衣》就描繪了秦軍士兵缺少衣物的情形。
◎ 紙不僅可以用來寫字,還能用來御寒。圖為2013年《韓紙文化工藝展》展示的韓國紙衣。
好在老祖宗很早發明了造紙術并不斷加以改進,到了唐宋時期,富集了植物纖維又耐磨的大片楮樹皮紙因隔熱性能完爆麻、褐,便被相對富裕一些的平民階層當成被子,稱為“紙衾”。
唐宋同時期,漢地周邊的其他民族已經掌握了棉紡技術,云南的棉織品“白疊布”,在唐都長安成為上流社會的奢侈品,但底層人民完全用不起本該十分廉價的棉織品。
經過元代黃道婆向海南黎族先民習得技術并加以改進,明朝棉花育種成功并加以推廣,清代經曹雪芹先祖曹寅上書成功、朝廷廢除機床數量限制、江南地區紡織業大發展,底層人民才逐步消費得起溫暖、舒適的棉織品?!斑^新年,穿新衣”從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成為一年一度翹首期盼的美好體驗。
如今的傣族織布延續了古老的工藝,這種非常簡樸的織物一度是盛世大唐的奢侈品。
雖然奢侈的毛皮制品貧民百姓無法消費得起,但一些劣質的狗皮、羊皮仍能進入尋常百姓家。另外,利用活的動物取暖,也是好辦法。雖然沒有人肉暖手寶擋風墻,家中飼養牲畜的百姓還能享有動物生成的熱量,就著它們睡一晚就好像今天的宅女們抱著沙發上的玩具熊睡著。
相比于這些勉強能夠實現的物質御寒手段,更為令人嘆服的是古代先民的精神御寒智慧。同為庶族士子,許多窮苦出身的讀書人從小就不知暖硯為何物。
如《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因家境貧寒消費不起取暖用品,只能每晚結伴繞城行走,稱為“暖足”,幾圈下來,腳溫暖了,還跟小伙伴吟詩作對,如此一來,不僅起到了強壯體魄的功效,還極大豐富了窮秀才們的精神生活。
◎ 南京城墻是吳敬梓御寒的精神支柱。
又如明代張溥,早年學習抄書時,為了防止手凍僵,不得不在熱水中泡手多次,與岐王一比,顯然寒酸多了。
當然,比庶族讀書人更慘的還是底層勞動人民,他們恐怕既沒有閑情逸致繞城吟詩,也沒有多余的柴火燒水暖手。
但他們繼承祖先“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強大精神,像秦人唱出“豈曰無衣”一般,編出一段《九九歌》,通過數著天數,熬過九九嚴冬。
這樣的歌謠至今還在作為“非遺”流傳,不同地區還有不同版本??v使是發達的京城地區也未能例外,當地版本的歌謠這樣念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span>
◎ 小學課本上的《九九歌》。
總而言之,煌煌數千年文明,用自己的屹立不倒證明了一個真理:不論生活多么艱苦,勤勞勇敢的人們總能用智慧與堅毅攻克難關。
當你遇到斷電斷水,不要抱怨,不要哀嚎,想一想偉大的祖先。像他們那樣,要么通過個人的自我奮斗成為人上人,享受溫室裘衣、暖硯在手的凡爾賽生活;要么在困境中扼住命運的咽喉,學會如何苦中作樂。
要相信,你不是只會嘴炮的北美廢物。要記住,你怎么樣,這個文明便怎么樣,你能像偉大的先祖那樣戰勝酷暑寒冬,便能 make 這個文明 great again。
◎ 黃姓藝人的發言背后,令人暖心
參考文獻:
1.艾興君.古人怎樣御寒取暖.新農村,2016年第1期
2.李崇寒.古代冬季取暖的N種方法.小康,2018年第1期
3.高峰.古代取暖也有科技含量.初中生之友:學習號(下),2018年第2期
4.徐儷成.唐朝人如何過冬:官宦暖爐皮裘,百姓地爐紙衣.澎湃新聞
5.吳敬梓繞城“暖足”.文學與人生,2006年第1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