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成長速度快,升職加薪快最重要的也許不是個人努力或天賦,而是遇到伯樂的提攜。但現實往往是遇見賞識你的伯樂機會比中500萬概率低,遇到溝通不在一個頻道上的老板,卻處處都是。挑上級,有時候更多不是你有能力挑,而是有沒有命遇到找工作每個階段的主動權都會有所變化,開始面試之前,通過終面之后,求職者是掌握主動權的,一個是求職你來面試,一個是求著你來入職。想獲得更好的機會,談到更高的薪水,只有把握唯一的節點,通過終面后的談薪階段,才有最大的機會。因為此時,你一旦放棄機會,HR+N個面試官的工作,都要推倒重來。職場上找工作打工的人,不要想5年10年后的事,相信如果自己可以做好未來2年3年的大方向規劃,能夠堅持學習精進的人,就足矣超過99%的人了。既然是打工就認清身份,老老實實的,每個月拿到手的錢才是真實的。當你手里的存款越來越多,你的圈子也會越來越高級,你的見識、格局、機會自然會越來越多。不要拿著3000的月薪,操著3萬的心,你想不通,也沒機會想。如果一個老板不愿意給你實打實的錢,那他會用未來的股權和期權給你畫餅,彌補你現在拿不到手的心里落差。只要不是每個月到手的,就是有風險的,年終獎也是一樣的道理,不信你問問那些突然取消年終獎或少發年終獎的人試試。當然,除了未來的風險之外,倘若股權期權是可以內部交易,按年或季度進行折現,這樣的機會還是可以的,至少比上市來的靠譜。招聘的時候,人選的顏值確實會影響通過率,長得好看的,通過率高一些,大部分崗位都是這樣。畢竟誰不喜歡好看的呢?但這并不是不自信的根源,因為從招聘角度來看,公司要的是合適的人,而不是好看的花瓶。好看可以提高通過率,但面試官不是給自己挑媳婦,重點在于:能干活,達到標準。看到一個職業規劃師給人選的建議:可以100-200家公司起投。這樣的求職建議,無非是不靠譜的。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業的崗位也是有限的。你試試在所在城市,淘出150個和你目標崗位相同的公司試試?大部分都是叫不上名字的企業,投了只會浪費經歷。正確又高效的策略,應該是對企業分層次,分梯度,滾動式投遞。聽到一個產品經理這樣說,感覺還是有些道理。至少從身邊來看,大部分管理者是不稱職的。由于理不清任務需求、無法合理分配拆解、管理項目進度導致的加班,或者因為內卷導致的加班比比皆是。倘若是新項目或創業初期的加班是合理且必須的,若業務穩定后仍舊加班,那就需要打一個問號了。越來越多職場人想通過副業獲得更多收入,但很多副業只能算兼職。副業需要有復利效應,能產生越來越多的當下/潛在收益,才是正反饋。并且需要價值比自己工作時薪更高,才是值得花時間的。倘若業余時間的副業,賺的比主業少,將來如何替代主業轉正呢?不論職場新人或者工作多年的人,入職一家新公司,最重要的是先熟悉新公司的工作流程和標準。每家公司都有獨特的運行方式,有的很簡單,有的很復雜。作為新人,先懂得生存下去,了解游戲規則,將來才有機會創造業績,掌握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