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稻盛和夫說:
“事物有可燃物、不燃物、自燃物,人也如此,有可燃之人,不燃之人和自燃之人。我不過選擇做了一個自燃之人?!?/p>
簡單理解,自燃之人指那種不需要外力可以自動自發去做追求自己目標的人;不燃之人就是那種既沒有內在意愿,外力又推不動的人;可燃之人指那種雖然自己沒有意愿,但當有外力推動的時候會去做的人。
追求卓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里面的外界的推力、壓力是需要的(一種動力),但更重要的是在沒有人要求的時候你是否仍然能興致勃勃,樂此不疲!
那些最后能成為高手和專家的人們,大都是一種自嗨型人格:不依賴他人要求和激勵,不懼怕批評和嘲諷,他們在自己的世界里目標如一,孜孜矻矻,甘之如飴!
曾經一個技術背景出來創業的朋友跟我講過他的疑惑:
由于公司擴張很快,所以他總是在招聘。這個過程中發現,許多工作八年、十年以上的人,描述自己曾經做過的項目和任務具體是怎么做,大都能說的頭頭是道。
但當問到為什么要那樣做、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時,大部分人就語焉不詳很難說明白,也能看出是這些人根本沒有思考過。
說不明白的背后,是這些人只按照要求去干活完成任務,干活的同時真正去思考問題的少,能夠做完后還深入研究的就更少。
結果就是,大部分人只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讓這樣的人去做些明確要求的具體工作沒問題,但要讓他們去自己謀劃、設計和規劃一攤子工作就很難。
這種狀況其實是一個普遍現象,雖然大部分人都是每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但僅有少數人才真的下功夫去研究自己做的工作,并為了將這些工作做到極致去學習、思考。
任何領域和行業在開始的時候都是密密麻麻的人,這個時候因為有任務的要求、領導的期望、績效考核等外在因素,人們或主動或被動的提升到可以完成任務的程度。
低于半價優惠中24.9點擊購買
關注視頻號聽免費直播
有同學知道我寫的《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出版了,就問我:普通人成為專家,有什么簡單粗暴的方法沒有?
成為任何領域的專家都是一個長跑,都涉及很多因素,但如果非要簡單粗暴的方法,那真正去研究你的工作并探索它背后的道理,能夠將工作做到極致。
這可能算一個。
在《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書里面有講到,實踐才是真正有所成就的核心因素,學習也好思維也罷,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有解決問題才能真正讓人成長、長進!
真正的學習一定包括了實踐,從理論知識到你的知識轉化的過程中,必須經過干活這個階段,僅僅認為自己理解了、掌握了都不算數,必須通過解決具體的問題去驗證,“紙上讀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類:心中有追求
心里除了小我還有行業、社會甚至世界,而且真正去做了。
當然不是現在那些整天叫囂出來的“改變世界”,而是真正的有大目標,愿意承擔大責任,并能夠從點做起,一步一步前行并百折不撓的的人。
譬如馬斯克,覺得未來的地球不適合生存,人類需要移民到更遠的地方,然后他就做火箭,張羅移民火星的事情。
但這種人也容易陷入虛妄,不顧實際!
有追求沒有問題,但也要考慮順應時代,理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從小做起而不貪圖一口吃個胖子。
譬如某其中:他特愛操心的事情就是中美關系、中俄關系,這些事情也不是你企業家該操心的;如果一個老板沒事去管中美關系,管臺灣問題,那也屬于錯位了。
第三類:在興趣里面自得其樂
對世界真正好奇,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而且有機會在這個領域持續做下去,并樂此不疲。
在保證正常生活條件的情況下,他更關注于自己的興趣發揮,不在意外部的評價而更享受興趣和探索的樂趣的人。
記得跟一個建筑大師聊天的時候問他:你覺得怎么樣就成為建筑大師了?他說:成為大師的人們從來沒想過成為大師,也不認為成為大師是他們的目標。只不過覺得這個工作有意思、有價值,然后就一直做而已!
要想成為任何領域的高手,這個過程都是一次長跑。
外力的“壓迫”會給你起步的力量,使你做到優秀從而超過大部分人。但這種情況一般很難讓你跑到最后,因為沒有壓迫后你可能覺得已經夠了。
在這條路上,除了外力,更需要“內力”:你的責任感、興趣和永不滿足的精神。
喬布斯覺得世界還不夠完美,所以他愿意去幫助世界更美好,所以他一直持續不斷地去創新。
類似的還有扎克伯格、比爾蓋茨,他們大都沒有將財富作為追求的目的和目標。而反觀國內的許多創業者,大部分只不過是想成為一個土豪和高富帥,雖然也能夠有所成就,但走不遠也走不長。
這些力量共同作用,才能在你迷茫的時候、在外人認為你自己已經很牛的時候,仍然能夠知不足并持續精進,最終成為頂尖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