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豆爸讀書會,每周四在親子學樂公眾號首發更新。
曾看過這么一句話:小學不抓緊,初中徒傷悲。的確,小學是一個孩子飛速發展的“黃金六年”,如果父母過于松懈,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初中、高中,嚴重的話還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當然了,這個階段也是讓很多父母頭疼的時期: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成績不好還不聽管教;還有父母明明為孩子付出那么多,可他一遇到挫折,寧愿和小伙伴傾訴,也不愿意與自己分享。到底是哪里出現了問題呢?
直到我遇見了這本書《小學六年影響孩子的一生》,才解開了我心中的疑惑。其實,不是父母做得不夠好,而是他們用錯了力,沒有找到適合孩子該年齡階段的養育方法。
因為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成長特點也截然不同,所以家長不僅要做好生理上的撫育,還要在心智上、心理上、文明上跟上孩子的成長節奏,而不是一味地照搬以前的方式去養育。只有真正“解鎖”孩子不同時期的成長密碼,父母才能給予孩子適合他的引導教育,這樣的陪伴才事半功倍。
本書的作者是儲殷,他是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數字經濟研究院的副院長,還是《我是演說家》的冠軍,也參加過《奇葩說》。最重要的他也是一位爸爸,在育兒的這條路上也踩過許多坑。
儲殷在書中用一些真實的案例,為我們分析了孩子為何“難以管教”,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如果你也為與孩子的溝通而煩惱,或者不知道如何正確引導孩子,那么這本書很值得一讀。
這幾件事,比孩子的成績重要100倍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孩子今天的行為,從來不是今天的問題,它的根源其實都在過去。
如果父母總要求孩子奮力追趕,卻忽略他們內心真正的需要,就能幫助孩子贏在起跑線嗎?很顯然,這種做法是在把孩子往下坡路上推。
其實,在小學階段,成績對孩子前途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反而是那些在日常點滴中的小細節,這才是支撐孩子未來成績的根基。
父母只有搞清楚養育孩子的正確順序,幫助他們把關鍵的基礎打牢,日后才會省心。作者覺得,培養孩子的這三個特質,遠比成績重要100倍。
首先是身體素質。我們要知道,成長是一條漫漫長路,如果孩子沒有健康的體魄,哪怕成績再優異也是枉然。而父母卻常常把孩子的運動和學習割裂開,這才是害了孩子。
我們不難發現:一般操場上很活躍的孩子,學習也很優秀。比如河南理科狀元朱笑寒就酷愛打籃球,還有江西理科狀元傅林柯喜歡踢足球。
所以,運動不再是影響孩子成績的攔路虎。相反,運動時大腦分泌的內啡肽、多巴胺,還會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消解不良情緒,讓內心變得更堅強,更自信。
其次是注意力。就是我們常說的專注力。一般對于6—10歲的孩子,真正拉開他們差距的不在于成績,而是注意力。如果孩子的專注力差,就會影響他的思維、記憶和知覺,造成的后果就是他在學習上很難突破自己。
所以家長不要再“督促孩子努力”了,看到孩子分心時,要先搞清問題的根源,是外在的環境影響還是自身的原因,再針對具體情況對癥下藥。
最后是良好的習慣。其實大多數孩子水平差不多,除了極少數天賦高的,日后讓孩子們從平庸中脫穎而出的無非就是擁有好習慣。
而好習慣的習得始終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知名主持人白巖松曾說過,兒子小時候一回家,看到自己和妻子在讀書或者鍛煉,然后他也會默默地自己找書看。對于孩子,白巖松沒有嚴格管過,但是兒子就這樣養成了閱讀和運動的習慣。
有智慧的家長,都懂得以身作則。尤其是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監督。一旦孩子有越軌的行為,更要及時糾正。而好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孩子的一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場追逐賽。而作為父母,需要把眼光放長遠。只有先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幫助他們培養自身的專注力,引導孩子建立正向的習慣,地基打穩了,孩子才能攀爬到想要的高度。
正確地溝通,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養育孩子是一門大工程,即使父母全身心地付出,孩子就一定會感激嗎?或許他們還低估了最重要的一點: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孩子和父母越來越沒話說?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說: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人,誰會有意愿和他溝通。
深以為然?,F實中的很多家長,往往把嘮叨、批評當成與孩子的溝通,還不允許孩子頂嘴和反抗。如果長期以往,孩子就會更加叛逆和反感,親子關系也越來越疏遠。
如果家長真心希望孩子好,那么溝通中的這幾個錯誤千萬不要犯,書中為我們總結了三點:
第一:孩子要乖乖聽話。幾乎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聽話、懂事,這也無可厚非。但是父母忘記了,溝通是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與互動,目的是為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幫助他們認清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父母的說服與控制。
在《小舍得》中,田雨嵐總是希望子悠聽自己的話,吃飯聚會也要背誦圓周率,卻沒有問過孩子愿不愿意。后來逼得子悠因為做題不順,在考場中撕了卷子。孩子的想法得不到傾聽,成績再好對他而言又有什么意義呢?
第二點:“我又不是老師,我怎么懂得教孩子”。這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
確實,現在的學生比較聽老師的話,這讓家長們覺得自己管不了孩子,那還不如交給專業的人。因此他們在孩子面前,能少說話就少說。但是,如果家長不與孩子溝通,怎么引導孩子,給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父母是時候改變一下心態了,大膽去表達吧,這也是愛孩子的一種表現,也是給彼此了解對方的機會。
當然了,還有一點要注意,如果父母用不正確的方式與孩子說,那還不如不說。雖然父母秉承“以愛之名”,但是不恰當的語言猶如一把匕首,會刺傷孩子的心。
這也是我們說的第三點:父母錯誤的表達。
正如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親子對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傊改冈谂c孩子溝通時,要多去關注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既要把話說到點子上,又能照顧到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考試不理想,家長可以這么說:我看你每道題都完成了。雖然有不對的,但也證明你有認真思考。既鼓勵了孩子,也達到了我們教育的目的。
正所謂,你希望孩子什么樣,你就要成為什么樣的父母。而最好的養育就是和孩子好好溝通。只有發自內心地尊重孩子,給予孩子表達意見的機會,認真聆聽他們的想法,懂得適時地放手和接納,那么很多事情自然就會水到渠成。
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標,這才是他贏在未來的關鍵
無論是前面的好習慣,或者是傾聽孩子的想法,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來更好地對待學習。
畢竟成績才是檢驗一個學生真才實學的根本,也是他最好的敲門磚。那些學霸看似光鮮的背后,其實都有跡可循。
要知道,人天生喜歡懶惰,孩子更不例外。父母只有幫助孩子克服惰性,制定合理的計劃,慢慢地他才會愛上學習。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計劃一定要從孩子的自身出發,切不可太宏大。
那么如何幫助孩子制定科學合理地目標呢?建議大家可以參考書中的建議:
首先目標要循序漸進。剛開始不要用最高標準來要求孩子,確立目標最關鍵的是讓孩子能堅持下去。就像60屆國際數學競賽金牌得主鄧明陽,他在分享經驗時說:一般每周都會安排幾個小目標,比如讀幾本課外書。
小目標的設定,很容易完成,既能增加自信心,又有成就感,然后家長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適當增加學習量,這樣他也不會太排斥。
其次目標的設定要結合時間和結果綜合考量。就是說我們在給孩子制定計劃時不僅要規定時間,還要規定完成的進度。這樣會更利于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增強他們的積極性。
我們以前要求孩子,都是每天學習多長時間,幾點復習什么科目,這是時間導向?,F在我們也可以用結果導向要求孩子,例如家長可以要求孩子每天背誦20個英文單詞,做完一套數學題,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又解決了哪些難題。
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既能避免孩子出現拖沓的現象,又幫孩子鞏固了基礎,時間也得到了最大化利用。
那些讓人羨慕的孩子,始終離不開父母的奮力托舉。背后浸潤的是父母的悉心指導和精心地陪伴。他們的每個行為,都源于父母養育中一點一滴地投射。
亦如,教育沒有捷徑,需要父母踏實的付出。我們只有用心把握好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規律,了解其特性,在適宜的年齡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糾正,創造適合他們發展的天地,孩子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上平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