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在獎勵”的宿命:必然出現的職業倦怠感
基本上,無論任何類型的工作,只要有過一年半載工作經驗的朋友,應該都體驗過或多或少的職業倦怠感:
每天工作就是毫無止境的重復瑣事、麻木應付、沒有成長
每天晚上都不愿入睡,每天早上不愿起床
厭惡上班,這種痛苦感通常在周天晚上會達到頂峰
……如此循環。
當然,有些朋友可能會懷抱某些幻想:
也許換個更輕松的工作會好點
換個工資更高的工作會好點
換個更好的老板的工作就會好起來
……
而現實卻是:
縱然換個更有興趣、更有挑戰、或者更高薪、離家更近、職位更高、同事更帥更美的工作。
對大多數人,無需多久(通常是3個月到半年),一切將復歸平常,倦怠感再次出現。
多次跳槽過的朋友估計很清楚這種感受。
對于工作體驗較少的朋友也許會想:bullshit,怎么可能?
我們不妨先看下心理學家Deci(1971)曾做過的一個著名實驗:
“物質獎勵對內在動機的侵蝕實驗”
實驗選定了兩組大學生被試做SOMA數字謎題(這是大學生普遍有興趣的問題,沒事時也會做著玩的那種)。
對實驗組,每解除一道題就給1美元獎勵;
而另一組對照組則完全沒有獎勵;
任務結束后,實驗人員讓學生們“自由活動一下”,然后通過單面玻璃在一旁偷偷觀察這兩組學生各自的行為,結果非常有意思:
對于物質獎勵組,學生們幾乎都停下解題,情愿發呆無所事事;
而沒有獎勵的對照組學生普遍繼續興致勃勃的玩解題游戲。
結果顯示:物質獎勵反而起到負面作用,抑制了人們對本身有興趣(內在動機)的工作的積極性。
*類似的實驗還有多次針對不同人群幼兒、職場人士、中學生均得出相同結論
換句話說,無論你對工作多么熱情四射,一旦從老板給你發工資的那一刻起(外部獎勵),你對工作興趣的內在動機已被工資(外部獎勵)取代了。
那,很多朋友可能又會問了,取代就取代了唄,只要工資繼續發,外在激勵內在激勵不都一樣,員工照樣嗨起來,怎么會有職業倦怠感呢?
遺憾的是,并不能。
如果說“外部獎勵扭轉了人們工作的內在動機”,那么,人類的另一種先天本能則必然會使“外部激勵”效果趨近于“低效乃至無效”,從而最終使“工作倦怠”發生。
這個火上澆油的先天本能則是心理學上大名鼎鼎的“適應水平現象”(adaptation-level phenomenon)
簡單來說就是無論在我們身上發生了特別好的事情或者特別不好的事情,我們內在的腦刺激調節器都會很快讓我們適應這種水平。
比如,你中了500萬彩票,你預期的幸福指數會很高(下圖虛線),但實際是你嗨了很短的一時間后,幸福指數復歸平常(橙色);類似的,如果你不幸失戀,預期的幸福指數會很低,但實際上沒多久你又能歡樂的飛奔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不妨看下手頭的手機、電腦,回想下剛買時的心情就明白那種感覺了。換個新車、更大的新房、更高的收入都是同樣屬于外部激勵。
總之,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狂喜或苦難終將在我們心中細水長流,對幸福感的影響都遠小于之前的預估。
這一切都是我們的高級生命本能——“對外在刺激的適應性” (即適應水平現象)決定的。
因此,綜述,當工作報酬(外部獎勵剝奪內在動機)、適應水平現象兩者一結合,幾乎注定了大多數人無論做多有興趣、或多“高薪(或職位更高、挑戰更大)”的工作,無需多久,職業倦怠感又將卷土重來。
成年后,我們有60%以上的人生都在工作中渡過,不免細思極恐。
那么,救贖之道何在?
莫非唯一的應對之道就是快速賺到大錢然后提早退休享受人生?
遺憾的是,這個先財富自由然后享樂人生的人生戰略在一開始就錯的徹底。
因為,一個有悖于大家直覺的觀點是:
單純的享樂不會讓人獲得真正的快樂。
二、人生真正讓人快樂的事情恰恰是工作本身
不信,問大家個問題:
為何那些福布斯財富榜的人老早就財務自由了,但大都卻還是在工作?
無論是比爾蓋茨還是馬云,他們之前都有過“退休”享受生活的想法,然而后來,前者一直專注于慈善事業,后者每年出差、演講、思考的問題,換算成工作量遠高于常人。
至于喬布斯就更不用說了。
你可能會用“有理想、有追求、與眾不同”這些漂亮詞匯來給他們賦予偉大的品格。
其實,哪有那么高深,理由很簡單:
他們只是發現,工作本身比休閑娛樂更快樂罷了。
“休閑娛樂”帶給人的快樂性質與金錢類似,都屬于“外部獎勵”,很容易產生“刺激適應性”,前文已充分論述,會使人心生厭惡。
神經心理學家發現:
唯有沉浸在“內在動機”(內在獎勵)的工作任務當中,我們的大腦才會更頻繁的分泌“良性”多巴胺,更頻繁地感受到幸福。
積極心理學研究更是進一步發現:源自“內在獎勵”的幸福感有著難以置信的適應性(享樂韌性hedonic resilence),意即不會像物質獎勵一樣出現刺激適應現象。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被家長們視為洪荒猛獸的游戲。
幾乎沒有人不愛玩游戲,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拆分下我們在游戲中干的事兒,哪件不是與“工作”如出一轍呢?
拿典型的即時戰略游戲來說(比如《魔獸爭霸》):
你要考慮如何分配資源發展軍事、經濟;這不是企業的戰略思考工作么?
你要分析敵方的兵種攻勢進而調整打發;這不是競品分析么?
你要在對戰時操作兵線;這不是執行工作細節么?
……
這給到我們一個很價值的啟示:
我們之所以厭惡“工作”,是因為工資,或者確切的說,你拿工資的心態(大腦把它視為外部獎勵)才是罪魁禍首——它讓你失去了自主感(autonomy),嚴重削弱了你的內在動機。
對于絕大多功成名就的人,無論是喬布斯、比爾蓋茨、馬云或是布林、馬斯克等……他們看待金錢的方式與一般人不同:
對他們而言,工資不過就是工作之余的附加獎勵,真正激勵他們投入的從來都是工作本身。
剖析至此,職業倦怠感(嚴重影響生命質量)的根治方案亦漸漸浮出水面了:
我們能否將工作的“外部獎勵”重新轉化成源自內心動機的“內在獎勵”,從而在工作中收獲幸福(通常還能取得更大成就)?
三、喚醒與生俱來的“構建”能力讓工作變好玩
在探討如何轉換“外部獎勵”前,我們先思考一個認知問題:
女生婉拒男生時的那句經典臺詞:“你人很好,但我們不在一個世界里……”
這句話是個善意的謊言么?
這是個超級大實話。
不僅你女神(過去式)跟你不在一個世界里,縱然是你雙胞胎兄弟的“世界”其實也與你的世界有區別。
比如,在公廁里,如果你看到“禁止吃飯”的告示肯定會以為是哪家的熊孩子在惡作劇,但在日本卻是稀松平常:
*日本某大學公廁的告示
又比如,在國內你看到兩個穿婚紗照的女人在拍照肯定以為是閨蜜照,但在某些國家,她們兩是正兒八經的結婚:
*真實的結婚場景
沒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都是基于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模式、生活經驗所被動構建的獨一無二的世界。
即,我們都活在自我構建(被動)的主觀世界中。
幸運的是,我們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這賦予了我們“構建主觀世界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們能夠通過沉浸在游戲、故事的世界中體驗到愉悅感、自豪感等高級情感,無需任何物質激勵就能夠樂在其中。
我們只需把兩者一結合,就能夠找到應對“職業倦怠”的根本解決方案了:
我們可以為工作這個看似乏味的過程構建成一個更有趣的“主觀世界”,從而讓大腦不依賴于工資、獎金等“外部獎勵”來獲得激勵,而是讓工作本身的“內在獎勵”成為動機(具有“享樂韌性”)。
從此,工作倦怠感將蕩然無存。因為,你已經不再是打一份工,而是在玩一個有挑戰的游戲,不僅如此,居然還有人發錢讓你玩!
事實上,這并非李少加多么稀罕、了不得的新發現。歷史上早有大量取得杰出成就的人本能上就一直這么踐行的,我只不過代為將這種行為抽象、梳理出來罷了。
那么,我們該怎么構建這個有趣的“主觀工作世界”呢?
*鄭重提醒,本文給出的策略并非洗腦式的自我催眠,而是源自不同學科的多個優秀社會實踐的結晶,社會中各行各業都存在本能的使用這些策略的人。
下面,李少加結合內在動機理論(autonomy)、神經語言程序學(NLP)、游戲化設計,將三者結合,給到各位一個簡單的構建框架:
1.為稀松平常的工作目標賦予宏觀意義
2.設定每次工作任務的挑戰點、及時反饋
3.將工作成果可視化
高成就工作模式之一:賦予工作宏觀意義
人類是一種天生社會性動物(亞里士多德)。
因此,我們對“自我的評估”無論是好是壞都必須依賴于外界的真實評價,而這正是我們快樂(或沮喪)的最原始動力。
這就是為何古今中外軍事行動總是要先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比如,中世紀歐洲的十字軍東征,官方打的雞血是:圣戰、護教、保護耶路撒冷。
但若說是覬覦東方財富、搶錢、搶女人,誰會拋下農活跟著去啊。
對,本文理論亦可用于新興的企業管理
人人都需要獲得外界的正面評價、肯定。
因此,如果我們不能發掘工作本身的偉大意義,那大腦必然會毫無選擇的將工作解讀為“為錢而作”,將工資解讀為“外部獎勵”,自然不會從中獲得持久快樂。
*恐懼管理理論亦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類似觀點。
比如,李少加曾經常在一家小店吃涼拌菜,這老板最大特點是:他工作很開心。
有次我跟他閑聊,他說,雖然餐飲累,但每次客人夸贊他做的好吃都特別讓他開心。他覺得能讓那么多客人吃到干凈、好吃的涼拌非常自豪。
這或許才是他生意好的秘訣:找到了工作超越賺錢的更高意義,樂在其中。
是的,我們渴望工作有意義,渴望成為超越自身的宏偉事業的一部分。
事實上李少加在各行各業中都留意到存在許多“快樂的工作者”。
無論是的士師傅、清潔阿姨、路邊小店的店主,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清楚知道自己是在為社會的健康運作奉獻心力,而不僅僅是為了“錢”。
清潔阿姨:讓這幫學生們能夠在干凈舒適的圖書館學習
的士師傅:我是為了讓加班工作辛勞一天的人舒適的回家
路邊小店店主:能為大家解決應急之需,很開心
*以上都是李少加大學至今遇到過的跟他們閑聊出來的,絕非杜撰。
至于那些名人亦同。
喬布斯:“人們應該擁有更好的電腦、手機”
馬云: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賦予工作更高的意義,這是徹底脫離“職業疲倦感”的第一步。
順帶一提,那些獲得世俗成就的人,大都也不是為“錢”而工作,如此恰恰能規避“商業短視”的陷阱。
既然連上述這些從世俗眼光來看毫不起眼的工作都能找到更高的意義,我們有何理由不能?
高成就工作模式之二:為工作設定挑戰點,并主動尋求反饋
如果說上述第一點(為工作找到超越賺錢的宏大意義)屬于意識形態的認知問題,那么,這第二點就是一個方法、策略的問題了。
想象一下,讓你跟烏龜賽跑,跑贏了你會喝香檳慶祝么?
如果你經常玩游戲,相信就會意識到一點:
游戲最迷人之處不是因為我們能“輕而易舉”的取勝,恰恰相反,游戲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差點兒就贏”。
“進步、成長的體驗”能夠讓我們提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這比所有的“外部獎勵”(比如金錢、美食)都更為有效的產生“良性快樂”。
換句話說,只要每天的工作具有適當的挑戰性,我們就能從中收獲游戲般的快樂。
有些朋友可能就會問了:我每天的工作都是些重復瑣碎的事情,毫無挑戰可言,怎么辦呢?
當然是自設“挑戰點”啊。
至于挑戰點在哪,完全不受限。
你可以自主發揮創意去挑選,當然,難度要恰當,太難的話就不是激勵,而是挫折了。
比如,以很多人覺得毫無挑戰的客服類工作為例,我們可以這樣設置挑戰點:
最簡單的,可以以每天收到客戶的“會心感謝”數作為挑戰點;
或者,以將“不開心的客戶”轉化成“開心的客戶”數作為挑戰點;
偶爾遇到特別刁難的客戶,完全可以把他當做“隱藏boss”;
甚至,以“向客戶成功推薦出一款產品”作為每天的挑戰目標……
或許有些人會說了,公司又沒額外獎勵,你做那么多額外的工作干嘛?
如果帶著這個思維,那么我們又會陷入“外部獎勵”慣性陷阱中了。
記住,我們給自己設定工作挑戰點有且僅有一個純粹的理由:
更~好~玩
否則你拼命賺錢然后又將錢花在“游戲(工作)”上意義又何在呢
當然,為了持續提升客戶的感知體驗,你可能會主動去學習專業的“笑容”、更好聽的“發音技巧”;
為了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你可能會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更專業的溝通能力,進而會自發學習“金字塔原理”;
然后又發覺需要懂得人的心理,于是又自發學習“社會心理學”;
緊接著,你發覺為了更準確的統計自己設定的有創意的挑戰指標,你還需要學習基本的數據思維、業務分析能力……
*這與游戲解鎖新技能如出一轍
直到有一天,你發覺自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挑戰點”的時候,會驀然發覺——
你幾乎能夠獲得想要做的任何工作了,而你周邊的人對你的評價之高可能也已經遠遠超越你的想象。
一旦你主動設定了工作挑戰點之后,還能獲得幾個額外的獎勵:
這一切都是你“自愿參與”的,能獲得更高的“掌控感”
“挫敗”不再是“失敗”,而是讓你更接近挑戰目標的短期反饋,相當于免費學到了更多的東西;
由于“化被動應付為主動探索”,時間利用率將遠高于一般人,你將進步更快,而我們人人都渴望成功,渴望進步的感覺;
而眾所周知,此4點(自愿參與、短期反饋、自我控制感、成長)均是獲得“心流(flow)”體驗的必要條件。
*心流是一種高度投入某事而獲得高度愉悅的高峰體驗之一。
把瑣碎的工作事項變成一個有趣的游戲,專注投入其中,相信我,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回報。
我們最大的思維誤區就是被“錢”這個“外部激勵”削弱了你的“內在動機”,這將使工作變得索然無味,甚至做多一點就會覺得“吃虧了”,以致惡性循環。
高成就工作模式之三:將每天工作成果可視化
我們人類自古就是一種喜歡把“戰利品”擺在身邊已獲得“自豪”體驗的動物。
慶幸的是,時至今日,我們已無需將一堆敵人頭骨或獵物的骨頭串一串掛脖子或當屋里的擺飾品了。
但這種通過“戰利品”以獲得“自我認同感”的古老儀式我們依然能夠沿用:
把現代版本的戰利品——每天努力的工作成果(你對這個世界帶來的變化),都盡量的擺出來吧。
無論是客戶的留言感謝、領導同事的褒獎、還是你引以為豪的作品、設計,最簡單的,拍成照片都行。
*我們內心極度渴求自己對世界帶來的變化
對于一些口頭難以保存的“工作戰利品”,比如口頭感謝,你大可每天記錄在工作日志上。
將“工作成果可視化”在內在心理層面的好處,上篇推文:現在給你100塊,或半年后給200塊,你選哪個?提到的“心理距離”概念中已充分論述,此處不復贅述。
總結
由于人類天性中存在的“適應水平特性”,我們大部分人都很容易陷入“工資報酬”所引發的“職業倦怠綜合癥”:
為獲得報酬(外在獎勵)而工作,導致我們逐漸喪失工作本身的“良性內在動機”,進而為欲望(外在獎勵)所奴役,進入了一種:
“賺更多 -> 適應較高收入 -> 不快樂 -> 賺更多 -> 適應…”
負向循環狀態,還使人陷入『短視陷阱』,離世俗成功更遠。
然而,人生最持久的幸福感源泉之一恰恰是“工作”本身。
所幸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主觀世界構建能力賦予了我們“追求幸福”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借鑒一些出色的科學理論實踐來重新喚醒工作的快樂,并“順帶”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就:
為工作目標賦予宏觀意義,意識到自己屬于宏偉事業的一部分
為每天的工作任務設定挑戰點、及時反饋
將工作成果可視化
沒有無趣的工作,只有無趣的人。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span>
作者:李少加 公眾號:少加點班
每周一篇,超乎你預期的專題,精英不加班,看少加點班
《進化式運營》豆瓣8.6分,購買點菜單:遺世之作-優惠購書
授權轉載可在本公眾號回復“授權轉載”查看轉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