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我們先一起心算一道算術題:
285乘以285等于多少?
先花5分鐘時間嘗試下。
答案是:81225
算對了么?
如果我沒猜錯,你不是算錯了,像多數人一樣,你是中途放棄了。
這不是因為你“數學能力差”或者“蠢”,而是因為一個客觀原因:
人類“工作記憶”最大只能容納5~9個工作項(組塊)。
*即我們的短時記憶最多處理5-9個獨立項
上述心算題超過了這個客觀限制。
不信我們一起可以羅列下,如果你只是用原始的算法,如圖所示:
存儲乘法因子285,占據1個組塊;
計算5乘以285,即分別是計算5乘以5、5乘以80、5乘以200,包括存儲中間結果,占據7個組塊,;
類似,十位數乘積、百位數也需占據7個組塊,最后它們相加占據5個組塊……
至少需要27個組塊。
除非你患了記憶分裂癥,否則大腦容納不了這么大的工作記憶。
此時你可能會驚恐,少加老師,我竟算對了,怎么辦,是不是腦裂了?
沒事,順帶自夸下,我也算出來了。
先聲明,我大腦正常,之所以能夠算出來,依賴兩個先決條件:
條件一:
我動用了技巧,將兩個285相乘轉化成:
(300-15)x(300-15)
*即變成了300*300減去15*300*2加上15*15,這樣目前就用了4個存儲位。
但是在計算倒數第二步,15乘以15時,就已用掉了7個存儲位了。
正常來說,計算15乘以15本身還需要3個存儲位,仍超出了工作記憶上限。
于是,需要條件二:
事先就記住15乘以15的結果是225。即直接調用了長期記憶,這無需消耗工作記憶。
*我小學時參加算術競賽,經常練習二位數平方,于是記住了。
在條件一、條件二的前提下,我得以在9個工作記憶的限制內完成計算(但還是很吃力)。
可以松口氣了,數學的話題到此為止。
我舉算術計算的例子,只是讓大家直觀體驗下:
由于大腦工作記憶的客觀限制,像專家那樣的深度思考,需要依賴各種前置條件,不是能夠“學會”的。
比如剛才心算285的平方,哪怕告訴你可以轉化成(300-15)的平方,但由于你缺乏15平方這個“背景知識”,你依然不具備足夠的工作記憶處理。
這只是個簡化的類比?,F實中的問題是非結構化的,遠比結構化的算術問題復雜。
那么,為什么有些人能進行“深度思考”,而多數人做不到呢?
怎么才能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呢?
首先,我們先統一下共識,到底什么是深度思考?
學術界并沒有類似概念,但我們大概明白它類似于“睿智”。
如果我們談到那些睿智的人,我們就對深度思考有了更直觀的共識:
他通常很酷。
比如福爾摩斯,能在眾所周知的線索中,發掘別人找不到的真相。
雖然深度思考已經是個爛大街的概念,但必須承認,如果你想成就點什么,或者讓生活好點,甚至哪怕是讓身邊的人高看一眼,深度思考的能力都必不可少。
典型的深度思考包括:
從表象見本質
化繁為簡、觸類旁通
做事有清晰且靠譜的思路
獨創的想法、高質量的決策
……
這么一羅列,你可能更心動了。讀那么多書干嘛,只需學會“深度思考”的能力,不就可以“一招鮮吃遍天”了么?
這或許正是市面大量涌現認知方法論(新式成功學)的原因,他們都在教人們如何深度思考,這給到大眾一種錯覺,似乎“深度思考”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是一種能夠“直接學會”的“技術”。
出于研究的需要,我看過一些這類書籍。研究后,我得出了一個有趣的結論:
它們完美體現了“無用之用”相反的概念——看似有用,實則無用,我們可以稱之為“成功學悖論”。
什么意思呢,這類書談的內容,對于那些已經擁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而言,它就像對司機陳述交通規則,但對于目標讀者(暫不具備深度思考),它就像是對史前人類描述交通規則一般。
換句話說,它描述的內容超出了這類人的“體驗范疇”,他們聽得懂(語言陳述),但無法領會。就像你嘗試向先天性失明的人描述彩虹的顏色。
以我自身來說,「少加點班」后臺收到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少加老師是怎么思考的?這種思考方法能分享么?
最初,這些問題隱含的巨大價值激起了我的斗志。
我雄心勃勃開啟了系統研究之旅:
從基礎生物神經科學、哲學認識論、人工智能、進化論、認知心理、發展心理、社會心理、人格理論的六大范式、甚至還有記憶研究……
這些書甚至填滿了我的書架。
隨著研究的順利開展,我發現,夢想反倒遙不可及。
我找到了答案,但這個答案無法實現你們的愿望:深度思考無法被“傳授”。
正如教育領域經常研究的一個課題,學生能學會專家思維么?
答案是,不能。
如果有人宣稱能教會你更聰明的思考,那么這個人要么無知要么是騙子。
但是,你無需沮喪。
深度思考(或者稱為專家思維)的能力雖無法直接學會,但卻有一條通往這個寶藏的路徑。不然,這個世界怎么會存在擁有專家思維的人呢?
那么,我們該如何一步一個腳印的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呢?
其實跟兩性戀愛一樣,如果你想贏得美人芳心,第一步就是用心了解對方,而不是一上來就炫富送禮。
下面,我們就地拿幾個“樣本”,開膛破肚,用顯微鏡呈現給大家。
文章開頭,我們嘗試了心算285的平方。這其實就是一個簡易版的深度思考案例。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從中發掘深度思考的最關鍵要素:
大腦工作記憶5-9個的容量限制。
無論是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還是萊布尼茨的微積分體系,或者是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恒定律……這些人類史上最復雜最偉大的想法,都是在5-9個工作記憶的容量范圍內“創造”出來。
這么“小”的工作記憶,卻能容納這么“大”的思想,而我們卻連285的平方都算不出來,著實讓人驚訝。
不過我們確實該為此羞愧一番,因為人腦確實擁有不可思議的潛能,而多數人頭上頂著一個全宇宙最精密的儀器,竟天天用來刷抖音、追明星八卦,暴殄天物莫過于此。
那么,專家們是怎么用這小小的“內存”進行龐大的“運算”呢?
這依賴大腦的三個精妙設計:
設計1:自動調用長期記憶中的背景知識
這點我們體會到了。
比如15乘以15,對于多數人需要消耗3個以上的內存空間,但對于我這類已經記住了結果的人,只需直接調用大腦長期記憶(long-term momory),拿出結果225,這幾乎不用消耗任何工作記憶。
目前心理學實驗證明,人類長期記憶的容量近乎無限。甚至你認為自己遺忘的事情,只要刺激適當,都能想起。
換句話說,你擁有的背景知識(長期記憶)越多,你大腦能調用的運算資源越大。
但是,光有事實性知識,離深度思考還很遠。
這就是為什么孔乙己盡管會“茴”字的四種寫法,最終還是混不上一口飯。
設計2:操練“程序性知識”降低認知負荷
只要學過任何運動技能,包括騎車、打球、彈琴、甚至游戲,我們都體驗過“剛學時很累,學會之后不用動腦的感覺”。
比如學開車。
剛學時,每次都需全神貫注。隨著練習的增多,我們幾乎能自動的避讓前后車輛、打轉向燈、控制車速……因為隨著大腦對開車的熟練,這些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已經被存儲為內隱記憶。
我們調用這些內隱記憶,同樣無需占據大腦內存。這又為內存騰出了空間,專注于“高層的創造性思考”。
或許你會問,這些內隱知識都是“運動技能”,但我們平時思考時是純粹的符號思維,哪里有什么程序性知識?
其實原理是一樣。
比如,做個PPT,我們看下,新手跟老手的“程序性知識”有什么不同:
新手大腦中想的是:
什么模板好看、每頁放什么內容、要不要加點炫酷的動畫……
老手大腦中想的是:
做PPT的目的是什么?聽眾是誰,要達到什么成效?據此要求內容要怎么組織,時間控制多久……
這么一對比,就很明顯了。新手的程序性知識粗糙、沒條理、關注細枝末節。而專家思路清晰、聚焦重點。
更重要的是,專家調用上述思路,并不需要消耗“工作記憶”。而新手如果照搬,卻會把工作記憶耗盡,大腦會非常吃力,根本沒法“騰出空間”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專家為什么能如此從容?就像開車一樣,都是歷經反復練習而內化的,此外別無他法(沒有捷徑)。
那么,是否在特定領域擁有足夠的事實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就能做到像專家一樣深度思考了呢?
還差得遠,這充其量只能算是高效率思考的機器,但我們人類智慧的最大價值卻是創造性的思考。
設計3:借助內化知識激活潛意識的計算能力
普通人由于缺乏內化知識,只能在工作記憶中對低層概念進行分析。但對于擁有足夠內化知識的人,他的工作記憶能夠“整個組塊”的進行高層分析。
最簡單例子,我們初學外語時,只能一次看一個單詞的閱讀。
但任何一個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在閱讀母語時,其實是一個語塊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段落的閱讀,這樣工作記憶就能對文章的整體思想進行聯動分析了。
換句話說,外語學習者每次工作記憶分析的信息量最多是5~9個單詞,但熟悉該語言的人每次能延伸的信息量大概是5~9個段落(這只是個比喻)。兩者大腦的分析量差異之大可見一斑。
此處,我們小結下,大腦之所以能用如此小的內存(工作記憶)做出如何驚人的思考結論,依賴的是三個精妙設計:
利用積累的背景知識釋放“內存”
利用熟練的程序性知識釋放“內存”
借助內化知識激活(或者說間接使用)了潛意識的計算能力
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大腦才能持續涌出想法,并集中全部運算資源,喚醒“創造力高峰”狀態,即科學家們稱之為的“思想實驗”:
提出(最佳)假設,在大腦中進行“思維實驗”,批判、驗證、得出高價值的思考結論。
這個過程的本質非常類似于科學實驗室。不過一切發生在大腦中,外面看不到:即在思維中提出猜想、搜集記憶材料、篩選、聚焦、分析,在大腦中進行大量的“思想”實驗去檢驗。
至此,我簡要的把大腦中“深度思考”的核心流程模擬了一遍。
正好,很多朋友對我是怎么寫作專題興趣濃厚,下面,我再以本專題的“深度思考”過程為樣本,為你全程解剖。
*事實上「少加點班」每篇專題都是深度思考的結果
下面開始解剖,我會先簡單談下深度思考的要點,再具象化我的思考內容:
1、確定問題情境,首先借助背景知識、程序性知識,直接忽視不重要的信息,抓住關鍵信息。
實例解剖:
以本專題為例,當我確定“深度思考”這一主題時,大腦根據各類跨學科知識(即前面提到那些占滿我書架的背景性知識)、常年深度思考的內省剖析(程序性知識),優先將問題定位到大腦“工作記憶”的范疇。
這一過程幾乎是自動執行,我本人也不太意識得到,所以沒耗費多少工作記憶。
在此基礎上,我忽視了意志力、情緒、智商、人格、批判性思維等各種信息噪音(背景知識告訴我與這些無關),然后思維進行聚焦,同時激活大腦中高度可能與本主題(深度思考)相關的知識,主要是:
建構思想
皮亞杰發展理論
認知科學
波普爾進化認識論
2、分析關鍵因素,操作高層抽象組塊。
實例解剖:
當我聚焦核心是從大腦“工作記憶”下手時,我同時抽取了“認知理論”、“發展理論”、“進化認識論”等高層概念作為并行分析對象。此時,這三個高層概念占據了我寶貴的工作記憶空間。
如下圖發光藍色區域內部所示。
這里很關鍵,盡管表面看,我的意識區在分析“認知理論”、“發展理論”、“進化認識論”等,但腦海中,其實激活了該理念下的所有低層概念(即圖中的小圓圈),并調用潛意識的計算能力,對所有的低層概念自動進行分析、匹配、批判、合并等等運算……
這系列過程我意識不到,但結果卻真實的輸送給了我,即,持續不斷會有“想法涌現”。
*這就是為什么深度思考學不會,對于沒有內化上述知識點的人,就算把這些知識概念一個個羅列在面前,大腦也缺乏工作記憶對它們進行分析。
3、基于上述分析結果,提出獨創假設,進行驗證猜想。如何驗證呢?主要通過各種理論(或生活經驗)進行交叉檢驗。
比如,我的猜想跟某理論沖突、或者跟生活工作常識沖突,就可能出問題了,然后從中找到最佳猜想。
實例解剖:
分析了上述內容后,我最初提出“大地圖猜想”。即,只要你的背景知識足夠多(包括如何思考的知識),大腦就像有了一張清晰的地圖,一眼就能自發的選擇最佳思考模式。
但很快,我發現這違背了強化學習理論的實驗結果,其次,現實中很多“知識達人”對什么都能夠侃侃而談,卻并不見得多少“洞見”。
這些“事實沖突”都說明,我上述猜想不對。
緊接著,我繼續在大腦中提出若干猜想……篇幅關系,不再一一介紹,類似上面,由于存在沖突,或者是缺乏可行性,被我一一否認。
直到最后,我才提出了“大地圖+進化認識論”的猜想,并結合“工作記憶”的特征展開完善,也就是最終你們看到本文的樣子。
*我必須反復強調,大腦實際運作更為神秘、復雜,我們用“工作記憶”、“長期記憶”的理論只是為了幫助理解大腦,但不要機械式的認為大腦就是這樣子。
以上過程就是我推出每篇專題的縮影,很辛苦,但至少需要這種程度才夠資格發表。
至此,我們完整剖析了一遍,為何我強調深度思考不是能夠“教會”的,它只能你一步一個腳印,積累大量背景性知識、學習科學思維、大量的思考實踐,尤其是邏輯演繹、抽象的知識跨界遷移等等。
那么,既然結論是“深度思考學不會”,我們把這整個微觀過程“透視”一遍,又有什么用呢?
沒錯,盡管看完本文并不會讓你變得更有深度,但卻能為你提供大腦工作的知識原理,以后無論你是教育孩子,還是別人想忽悠你,你根據大腦原理就能輕易辨別。
但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結論的延伸,能得出更高價值的尖銳啟示:
啟示一:賦予知識更深重的意義
很多人抱怨“不愛學習”、“看不進書”。那么本專題為你找到一個強力的求知理由了——任何知識都不會沒用。
大量的背景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相當于能極大擴容你的大腦內存,這是一切有價值思考的前提。
換句話說,你可以選擇讓大腦空耗,也可以選擇將大腦塑造成超強的武器,這一切取決于你。
而眾所周知,我們的大腦究竟排斥、還是接納某些知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是否主觀認可知識的價值。
你賦予的意義越多,大腦就能記得越牢。
啟示二:如果你想擁有深度思考力,至少要在一個領域成為準專家
我們剛才看到了,深度思考必不可缺的是“操作高層抽象組塊”的能力。但這個能力需要前提——你必須至少在某個領域“體驗”過,然后才能將之慢慢遷移到其他領域。
如何獲得抽象思考的體驗?我的建議是,先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已有大量積累,且較為出色)繼續突破,至少把79分提升至81分。
比如,Channel(香奈兒)前CEO莫琳·希凱在其自傳中曾談到,自己擁有出色的領導力,主要得益于她大學后期對電影的深刻理解。
但她自己估計也沒意識到,她之所以能從電影課程中“抽象遷移”出領導力,最初是得益于她的文學專業背景:
由于常年的文學訓練,她已經能夠將文學“專家”的“高階”思維游刃有余的“切換”到電影中,比如,感受電影細節對情緒、感覺的影響,理解電影細節如何觸動他人……
正是最初在一個領域擁有“專家”思考力,才能帶動著遷移到其他領域。
我自己對此也深有體會。
譬如,我的思考力,就得益于我以前長期的信息系統研究的訓練,而這些思維又能無縫切換到寫作上。
啟示三,思考很累,但思考多了,就不累
一些研究機構曾針對著名的科學家們進行長期追蹤研究,他們發現,這些偉人們的標準智商并沒有比常人突出很多。
真正使之與眾不同的是,也是他們的共性,是他們能夠持續思考的能力,他們腦力衰竭的閾值遠遠高于常人。
作為一個“準高頻思考者”,我對此深有體會,經常一些不起眼的現象都能激起我的思考。
比如,我的小外甥談到他自己時,總是稱呼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說“我”。
這就引發我對發展心理學的一系列思考,而思考與研究反過來又急劇擴容了我的背景知識,由此產生正向螺旋式循環……
*這也驗證了積累大量背景知識能產生“馬太效應”的觀點。我也讓暗智能的用戶思考過這個問題。
我相信正是熱愛思考讓這些科學巨匠真正的脫穎而出。
本專題還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勤練思考”的重要性:
它能夠將復雜的思考過程進行“內化”,間接調用潛意識的運算能力,無需工作記憶參與就能獲得大量有洞察力的想法,同時,還能釋放大腦內存,使之專注于更復雜的問題,這都是得到高價值思考的前提。
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最初笨拙,熟練之后,你甚至能一邊騎車一邊思考285乘以285等于多少(當然別這么做)!
最后,請忽視“智商、聰明”的概念吧
由于心理發展觀念滯后,不少家庭、學校教育一直試圖在學生中區分出聰明與笨拙,好學生跟差學生。
我身邊就有不少人因此與知識“樹敵”,畢竟,求知會觸發他們小時候的不快回憶,讓他們缺乏自信。
但本文的結論很明確:
“好學生”跟“差學生”,唯一的區別就在于“好學生”積累了更全面的知識數據庫,這讓他們對更多的事物好奇,驅使他們思考更多,既提升了思考閾值,又內化了更多的知識。
而社會的態度,更加劇了“好學生”與“差學生”的分化。
但這個分化進程,從你看完本文起,就可以斬斷了。
這讓我想起了著名傳記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幾句話:
“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光陰無謂地流逝而去。而在這種關鍵時刻,那些平常緩慢按順序發生和同步發生的事,都會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span>
而對于你,也許現在,就是這個時刻。
本文由作者李少加原創首發于公眾號(少加點班),授權轉載請回復“授權轉載”查看轉載要求